最佳劇情片《咒》《哈勇家》《智齒》《白日青春》
[情報] 2022 第59屆金馬獎 入圍名單&入圍統計
保羅葛林葛拉斯導演、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美國西部片《讀報人》,由 Netflix發行於上週 上架。這部的攝影與敘事很有葛林葛拉斯老派的成熟、演出更是湯姆漢克斯老派的穩重, 基本上不是一部風格鮮明劇情強烈令人熱血沸騰的作品,而是要靜下心來泡壺好茶慢慢欣 賞的。我是用兩個早起的清晨伴著夜色看完,那美國 1870 的西部大地色彩與風情,倒是 令我眼睛一亮振奮精神迎接了兩個日出。總之此片是很漂亮精緻充滿風味、也有紮實劇情 與感人故事的。不過吸引我來看的不是這兩位資深影人,而是《蘿莉破壞王》Helena Zen gel !難道是要她來 19 世紀美國破壞一回嗎? https://pbs.twimg.com/media/EuIcl1FWYAEezvf.jpg
好像也真有這麼回事 XD 她飾演的小女主角 Johanna也是個極具破壞力的野孩子,不知劇 組是否看過《蘿莉破壞王》覺得這小野人戲路和《讀報人》一拍即合、而且剛好《讀》片 要談的是美國南方德州的德語社群、那就請她這正宗德國妹來講講德語?竟然不止如此: Johanna 在此片的德文會話大概只講了兩三句、還統統都是學齡前牙牙學語的等級,她甚 至連英文也隻字不懂、反倒印地安原住民 Kiowa語她講得超溜!此片的美國大地族群多元 、語言也多樣,這在美國歷史並不新鮮、反倒在歷年美國西部片中比較新鮮、當今美國社 會也莫名地有點遺忘掉。 此片雖是英語片、湯姆漢克斯飾演的主角也只講英語、他接觸的社群主要以英語溝通、甚 至德國小蘿莉也沒在講德語,但此片的「背景音」包括鄉民的日常聊天、男人的工作女人 的家務、城市的交易田園的農事,各種民俗德語方言的背景音處處可聞,處處提醒當今只 剩英語的美國觀眾:德語曾經也是美國一系主流語言、並非只有英語!都是二十世紀後幾 次排外與鞏固中心的「清洗」歷程讓美國文化越來越「統一」。看著本片這塊南北戰爭後 的南方土地,北軍士兵佔領管制宛如今日駐伊美軍,很多北方菁英訴求「國家不可分裂必 須統一」、德州人忿忿不平但只有忍氣吞聲… 聽到「國家不可分裂」台灣觀眾一定秒懂、但看到生活城市裡處處佔領軍美國觀眾一定很 不習慣,不過看到北軍荷槍巡邏接管當地大小事美軍觀眾可能較有共鳴、猶如駐伊美軍還 要到處清查伊軍餘孽有沒有私藏武器 XD 誒誒怎麼如此似曾相識的「佔領接管同化」也曾 發生在美國自己身上?這是美國歷史常識,只是美國片好像比較少拍,此片就來拍一下喚 醒些記憶。此片有北軍佔領南方、也就是工業的北方州以「廢奴」為名打趴南方州經濟、 靠一場戰爭勝利後大方納為經濟殖民地;但南方州也沒多仁善,至少從黑人眼光看南方充 滿奴隸主,現在不能蓄奴了還會來清洗黑人… 然後不分南方與北方美國人、佔地屯墾侵犯到的都是印地安原住民,佔地的要驅離屠殺原 地的、原地的當然也來屠殺入侵者… 這一切好像都成為了一種日常與必然,彷彿人類這 種動物生來就是到處佔領衝突角力、輸的屈服贏的剝削,難道大家在美國大地的相遇就是 這樣庸庸碌碌混戰一場摸摸鼻子走下去、沒有其他的可能嗎?翻翻美國主流歷史好像是沒 有 XD 但美國邊緣角落肯定到處都仍有,本片就將這些「其他可能」化為一老一小兩位主 角: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男主角 Jefferson Kyle Kidd 是個「讀報人」,這職業我雖沒聽過, 但可想而知它有其存在的必要,畢竟德州大地人人日出到日落辛苦工作都筋疲力盡了,哪 來時間讀書識字遑論讀報紙?那就採取一種「說書人」形式,由 Kidd 這知識份子來到酒 館饗宴大家,拿著報紙眉飛色舞說一晚故事。說故事這事,對他遇見的小女主角 Johanna 來說雖然一句也聽不懂,但至少是她唯一知道的英文字 “story”;對農忙工忙的廣大勞 動群眾們,可能一開始只是晚上喘口氣的娛樂,但故事聽多了想像也慢慢打開,慢慢知道 日復一日的生活並非只有這一種可能。 Helena Zengel 飾演的小女孩 Johanna Leonberger 血統與名字雖是德裔美國人,但她四 歲時爸媽屯墾被印第安人突襲而死、她就被收留養大成了個小印地安人,但長到十歲再次 失怙而由北軍派黑人移送、中途黑人又被南方白人殺死而落到男主角 Kidd 手上。她學齡 前有德國之根、語言爆發期學的是 Kiowa語言文化,男主角用傳統想法覺得該把她送還給 德裔親戚、Johanna 自己卻覺得原住民才是我爸媽我才該要跟… 但,難道一個人只有一 個血緣與認同嗎?難道不能又是德裔又是印第安人嗎?甚或難道不能沐浴更多語言文化結 合更多認同嗎? 本片就以 Kidd 帶 Johanna千里尋親展看「西部公路電影」的冒險歷程,冒險的面向主要 有三:(1) 這一路很危險,尤其北軍佔領瓦解了南方原有治理後,這裡更變成一個法外之 地,牛鬼蛇神紛紛崛起隨人顧性命,而且 Kidd 遵從北軍規定只帶打鳥彈不帶真軍火,遇 上私藏真軍火的壞蛋更驚險;(2) 這一路也很多元,走過了市場小鎮與鐵路小鎮等交通要 衝,也看過礦場農場與毛皮等地方產業勞工,甚至看過法外資本家自立為王,處處都充滿 上層剝削與下層不平、下層不平庸碌久了轉為憤懣暴力,都需要「讀報」與「故事」打開 新窗;(3) Kidd & Johanna 也各有心魔,要互相鼓勵面對。 Johanna 的心魔關於童年惡夢與少年認同:童年惡夢關於德裔爸媽之死、還是德裔爸媽之 教養?她嘴巴很緊不願鬆口也不願回想,而只想著跟著原住民離開,怎奈 Kidd 就是要帶 她回到阿姨與姨丈身邊回歸德裔文化的、令她常常逃跑常常杯葛當個「蘿莉破壞王」… 只是隨著世界看多了、故事講多了、心眼變大了,她也慢慢意識到「要走向未來、須爬梳 過去」。本是印刷業出身有豐富知識的 Kidd ,雖然給了 Johanna這「面對過去」的啟發 ,但他自己反而最不願面對,而拋棄家園遊走德州各地專職當個讀報人流浪餬口。兩個不 屬於任何地方任何社群的「流浪」美國人,該怎麼尋覓? 我個人認為本片劇眼在兩人那場關於「道路」的世界觀交流:對歐系美國人 Kidd 來說, 世界是一條直線的長路,我們從歐洲流離到美國、從美國走過一站又一站,都是「直線前 行、拋下過去、永不回頭」,這樣種瞻前不顧後的人生觀恐怕到今日還深植許多美國人( 以及學習美國文化的外國人)心中;但對原住民養育的 Johanna來說,天與地構成的世界 是一個圓形,雖說不清楚但隱然有「循環」這類的意思,而這種世界觀下的人生觀是要回 頭看見過去、才能再回頭展望未來,是要不停地「回頭」的。 本片成長,一邊是美國大地的「固著者」,是身處不公不義卻陷入泥沼的人們,如何透過 Kidd 讀報講故事打開心窗、開啟他們的想像、才知道我們現有的生活還有更多種可能、 我們既有的互鬥剝削可以走出不同的路子;另一邊是 Kidd & Johanna 這兩個美國「流浪 者」,他們被美國各種苦難事件剝離了原鄉、適應了他鄉,卻陷入認同分裂的焦慮、在後 近鄉情怯在前飄飄無所適。但也許,屬於這一老一少「讀報人」拍檔的成長,先要移動大 地用眼睛看見百態、再要回視自己不願面對的原鄉創傷、然後才會發現「認同」可以流動 而包容、「家鄉」可以是任何有意義的地方? 此片宛如 1870 美國德州的悲慘世界,遠道而來的讀報人彷彿黑暗中一展微弱火光,不過 最後一鏡的另類結合療癒一切終致圓滿。當然本片這圓滿只是兩個人的小圓滿、只是他們 身遭一小撮人的小啟蒙,從 1870 至今的美國真的學到了什麼嗎?有從本片描繪的圈地戰 爭、殖民佔領、土地榨取、生態剝削、種族清洗、武力統一、文化同化、與排除性認同等 1870 亂象中撥亂反正嗎?恐怕並沒有,反而還更亂 XD 不過任何不公不義僅管我們廣大 庸碌人們很容易就「習以為常」了、仍然應謹記本片《讀報人》所帶來的 “News of The World” 去打開視野、回視自身源流、思索不同未來。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zN_53aCxig
— 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36.226.173.157 (臺灣)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movie/M.1613437460.A.2DD.html ※ 編輯: mysmalllamb (36.226.173.157 臺灣), 02/16/2021 09:08: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