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i.imgur.com/YZC7arT.jpg 請問一下 1.這種算黑標嗎 2.這價格好像算這陣子比較可以的 但不知道它的性能是不是不好的關係?? 因為這部分不是很懂
[問題] 新手數問
前情提要: #1WCn4E7C (PC_Shopping) 因為家人好久以前買的NAS差不多滿了 + 效能太差 決定來自組一台 主要用途是放照片 & 很多 BD 轉檔出來的影片 為了穩定性要上 ECC 記憶體 原本考慮 i3-9100 + C246 主機板 但訂貨不知道要等多久 i3-9100 當NAS過頭 做其他用途又不太夠力 做了點測試後發現目前的日用主機 (Ryzen 3900X + TUF X570 Plus) 支援ECC沒問題 就打算把所有東西都虛擬化了 新增零組件: 1. ECC 記憶體 Kingston KSM26ED8/16ME 16GB x4 QVL上的唯一一組有標ECC的 RAM 原本打算求穩跑預設2666就好 但後來發現這個東西 https://i.imgur.com/dTEZAOO.png
不知道是美光不產8Gb的 2666 E-die了還是別的原因 直接用3200等級的顆粒取代 拿到的記憶體上也確認顆粒是 D9WFL (1.2V 3200MHz等級) 所以就設定成JEDEC 3200Mhz了 (華碩BIOS還偷加電壓到1.35 要手動回1.2) 跑了8輪的 memtest86 沒有問題 ECC 功能也正常啟動 2. CPU塔散 (風魔二) 原本直接用原廠散熱器,不超其實夠用 但因為能裝多硬碟的機殼相對風流比較差 也不希望CPU熱氣吹去硬碟那邊 就上了塔散 3. Intel I350-T4 網卡 我打算連路由器一起虛擬化 所以多買了一張Dell Server拆機卡 取代掉主機板的Realtek網卡 (那張設固定IP當作管理界面用) 這張卡很多假貨 我自己覺得比起買所謂的"新品" 不如買拆機卡 4. WD HC320 8TB x 4 四顆組 RAIDz2 剛拿到會是512e格式 可以用WD的 "hugo" 工具轉換成4Kn hugo format -b 4096 –fastformat 工具可以跟原廠客服要 或是搜一下也有人放連結出來 轉換完後會看到 Pyhsical / Logical block size 都是 4096 5. 機殼 FD R5 這邊就要感謝鄉民了,這咖是原廠不良品RMA沒有收回的 他直接讓我搬來自己修 搞定又能用了(!) 能裝8顆3.5吋 HDD 雖然沒有熱插拔但硬碟方向拆裝很方便 又安靜 搭配14CM風扇散熱也還不錯 算是組家用Server的好選擇 6. Arctic P14 PWM CO 風扇 x3 前二後一 因為基本上不會關機就直接上了雙滾珠的CO版本 風壓扇可以有效把氣流吹過硬碟架 (也有人會拿 F 版本風量扇裝背版 但我查起來 P 版好像是新的馬達乾脆直上) 要稍微調整一下排風扇的轉速 低速狀況要比前風扇低 不然會負壓變吸塵器 7. CyberPower CP1000PFCLCD UPS 一堆硬碟還是裝台UPS比較安心,用 COM Port 接到電腦 配合PowerPanel程式 停電過60秒後就會自動關閉所有虛擬機後關機 系統部份: 底層用 Proxmox VE 當 Hypervisor 上面跑幾台VM – TrueNAS 直接Passthrough 主機板的 SATA controller 可以直接控制硬碟 符合ZFS的需求 – vyos 軟體路由器 Passthrough intel 網卡 網路線從中華GPON機拉出來直接接過來撥PPPoE 再用第二個Port當成LAN接給AP和Switch給其他設備 – 日用機 Linux 日用機,Passthrough一張 RX570 以及主機板的所有 USB Controller 還有一塊 NVMe SSD當系統碟 其他還有給朋友玩的 Minecraft server / Handbrake 轉檔機 jellyfin 等等 和 NAS 比較無關就不提了 網路設定: 自組 NAS 很多人都會裝 10G 網卡 才不會卡在 1Gbps 頻寬 網卡可以撿拆機貨 但交換器就很貴 線材什麼的也都會增加成本 全部虛擬化的優點就是不用煩惱這個 直接建一條 Bridge network MTU 開到 9000 當作虛擬機之間的高速通道 https://i.imgur.com/A4PIaxO.png
直接有 30G 的內部連線 不管是轉檔VM還是日用機都走這條 另外再建一個bridge介面 負責對外的網路連線 要從外網連回來的話為了安全起見用 WireGuard 當 VPN 連上才能存取NAS和VM (剩下開放的 Port 就是SSH 只允許pubkey登入) 整個建好後測試讀寫效能 4顆RAIDz2寫入可以到400MB/s左右 但讀取目前好像有OpenZFS的issue( https://github.com/openzfs/zfs/issues/9375 ) 我自己測試只有 250-300MB/s 但對於影音檔來說很夠用了 想了想還是保留RAIDz2 沒有改用striped mirrors 硬碟溫度也都在40度以下 也還有四顆硬碟的擴充性 比起市售NAS划算很多 但建議沒有相關經驗的話要認真考慮XD 過程中遇到問題不少 想辦法解決的人力也是成本 (還不一定解的掉) — 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140.116.245.242 (臺灣)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Storage_Zone/M.1616493812.A.463.html
照片類的這邊一份 Google相簿一份 離線外接硬碟一份 舊NAS一份 BDrip的影片資料不特別備份 反正原片都封存 真的出事大不了全部重壓 想說備份算是另外一個議題了 就沒有一起放進去~
敢這樣用除了上面那份資料以外還有兩個原因 1. https://media.kingston.com/pcn/PCN_KSM26ED8_16ME_P.pdf "Phase out due to supplier DRAM density transition." 這款的後繼產品是用 "16Gb" 顆粒 => 舊顆粒要慢慢停產了 先用新的墊著 2. 除了 memtest以外還有用 mprime(P95) 燒了兩三晚的記憶體壓力測試 都沒出現問題 (ECC也回報沒有發生後被糾正的錯誤) 不然ZFS這麼吃RAM的東西其實不應該這樣搞的XD
目前都是開 NFS (都是家人用不太需要管權限) 不然我覺得 SMB 會好管理一點
PVE我問題解法幾乎都是官方文件找來的 如果是教學可以翻翻Youtube
這個速度很吃CPU資源 我跑滿30G的時候3900X的佔用率會衝到10-20%
真的XD
可惜i家把 ECC 鎖了 不然其實原本想拿類似的CPU來組的 ※ 編輯: HMKRL (140.116.245.242 臺灣), 03/24/2021 19:05: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