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討論] 一本小說賣520

覺得真的在發神經耶 因為突然想看 又懶的等 所以直接去金石堂等 迷宮裡的魔術師

網誌好讀版:https://reurl.cc/GdoybZ =============以下全文貼上============== 繼《大腦喜歡這樣學 A Mind for Numbers》、《學習如何學習 Learning How to Learn 》,芭芭拉‧歐克莉教授的『學習三部曲』,以《大人的人生翻轉學 Mindshift》告一段 落。 前兩本書,均是從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出發,再對應到個人的學習策略。而《大人的人生翻 轉學》,則是歐克莉教授在Coursera開設的線上課程『Learning How to Learn』於世界 數百萬個角落開枝散葉後,親自跨越五大洲,訪問自我學習有成、轉換跑道、更新職涯的 成年人,並記錄下他們的人生故事。 除了激勵度高的故事外,與神經科學有關的資訊或學習策略,以短專欄的形式,穿插在十 二個章節中。但主體仍是經由學習而改變人生的故事。 這樣的安排,對歐克莉教授來說,或許是個驗收成果與收集感動的旅程;對讀者來說,可 以從閱讀不同背景的故事中,找到能貼近自己人生經驗的共鳴點:如果你曾不適應傳統學 校體制而產生衝擊和懷疑,或許對第五章中輟生的境遇會有共鳴;如果你面臨或預想著中 年危機,或許對第十章的中年轉業工程師會產生較多的好奇…。 這本書的主角,並不是舉世皆知的名人,大部分甚至不是公眾人物,也比較容易讓讀者有 親近感,能夠對應到自己的生活,進而轉念面對自己目前的困境,產生具體的行動,進而 得到真實的翻轉和改變。個人覺得,這應該是歐克莉教授寫作這本書時,最深層的動機吧 ! 以下分享,四個自己最印象深刻的章節: 最激勵自己的:【第四章】荷蘭萊頓大學行政助理潭雅‧德貝(Tanja de Bie) 潭雅最初因為照顧家庭而大學中輟,後來擔任大學行政助理。在繁雜細瑣的正職工作外, 她持續十年,發展管理線上遊戲資源社群的興趣。因為累積了與各類網友互動的經驗,當 萊頓大學開始開辦大型公開線上課程(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, MOOC),潭雅抓住機 會,以網路社群論壇的經驗為基礎,成為校方MOOC社群論壇的管理員和顧問。這是認真投 入興趣,而獲得夢想職涯與工作的典範。 包含許多成功思維乾貨的:【第七章】新加坡教育創業家邱緣安(Adam Khoo) 在這篇中,有許多值得思考的金句。像是:人的好運有兩種,一種是天生的,一種是人造 的。如果要有人造的好運,必須抓住機會,而機會往往是以困境的形式出現;接著要做好 準備,機會來時才能掌握;再來是行動,任何的體會,都需要實際去做,才有改變的可能 。邱緣安剖析自己缺點的描述,也很讓人感動,因為很少有人這麼了解自己,了解自己的 擅場和弱區,並能夠重塑自己的心智框架,化劣勢為優勢。 最感到驚訝的:【第八章】神經科學專家, 也是『學習如何學習』線上課程共同教師— 泰倫斯‧賽伊諾斯基(Terrence Sjenowski)教授 泰瑞教授是一般理解的成功人士—從小理工科目表現突出,在普林斯頓大學與大師研習近 代物理,這在當時是頂尖科學家的代名詞。但泰瑞教授仍面臨了是否該繼續物理生涯的撞 牆期。之後他決定轉換跑道,改修習生物,並成為橫跨科學、醫學、工程三門領域的菁英 。讓我感到驚訝的是,像泰瑞教授這樣在原本物理領域表現突出,享有輿論高度評價的知 識份子,一樣會對未來迷惘,一樣會選擇轉換跑道。泰瑞教授並沒有立即地轉換,而是從 選修神經生物學課程開始、接著換指導教授寫神經生物領域的博士論文、再來藉由其他研 究中心的暑期課程,與外校的同領域菁英建立連結,逐步開啟自己的神經科學大道。 很適合線上課粉絲的:【第十二章】 作者芭芭拉‧歐克莉(Barbara Oakley)教授, 分享『學習如何學習』線上課程的幕後花絮 上週開始修習Coursera平台的『Learning How to Learn』,這門已經超過270萬學生選修 的超熱門線上課程。也因此,對於歐克莉教授如何發想和編輯這門課程,感到特別親切。 這門課程,沒有補助、沒有專業後製團隊,全部的內容,都是由歐克莉教授在自家的地下 室搭綠幕攝影棚,請丈夫掌鏡,每天工作14小時寫劇本、拍攝、剪輯,經過多次試誤下完 成的。歐克莉教授的分享,也讓我感受到,以正向看待興趣和熱情,並且想辦法實踐,最 後的成果可能超出想像。如果你對於編輯線上課程有興趣,歐克莉教授分享的親身體驗第 一手小技巧,也很值得參考。 以上分享閱讀《大人的人生翻轉學》時,最有共鳴的四個章節。如同前面說的,不同的人 生經驗,會有不同的共鳴點和閱讀角度。這是非常個人的心得內容,無涉於任何評斷和絕 對性選擇。如果好奇本書或已經讀過本書的朋友,可以寫下自己的共鳴點。希望這本書, 可以成為你轉念、行動、並且產生翻轉改變的催化劑。 祝你也可翻轉自己的人生~ ※ 編輯: Govz (39.11.37.239 臺灣), 01/31/2021 20:48: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