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佳劇情片《咒》《哈勇家》《智齒》《白日青春》
[情報] 2022 第59屆金馬獎 入圍名單&入圍統計
昨天看完串流平台架上談二戰法國迫害猶太人的《巴黎圍城風暴》,上 IMDb 查此片時它還推薦我一部相關的法國舊片《罪惡部隊》 L'armée du crime (2009) ,談的是法國二戰時期眾多反抗軍中最有外籍與共產色彩的「法國義勇軍移民勞工支部」FTP-MOI 故事,它於納粹德國向蘇聯開戰後成立,本來只是法國共產黨成立的組織、後來很快就連結上共產國際、更直接在法國國內招募各類外籍移民勞工包括眾多猶太人!可以說當其他法國抵抗運動多以帶有右派色彩的愛國主義為號召時,這派愛國色彩最淺國際色彩最重、要以左派勞工之姿打敗法西斯主義。
當然因此,這團受到法國人的認同與同情也最淺、他們造成破壞後法國人的容忍也最淺,維希政府總宣稱他們「破壞勤奮工作的法國人平安生活」、德國佔領軍往往給他們貼上「布爾什維克與猶太破壞者」的標籤,總之法國人不喜歡他們德國人也趁機大作政宣 XD 不過弔詭的是他們這些移民難民們各有本來的血淚故事、當年都是投奔自由來到法國的也把法國當第二個家,只是法國到了二戰居然投降德國委曲求全?還進而配合德國壓迫境內的猶太人與勞工?本片中的角色們人人感嘆「這已不是我認識的法國」,既然法國人忙著過舒服日子,就由早就受過苦難的他們挺身而出。
https://fr.web.img4.acsta.net/medias/nmedia/18/66/25/77/19096724.jpg
本片開頭與片尾,就是兩次史實名字的點名,只是片頭是「為法國捐軀」mort pour la France 片尾是「因罪判死刑」mort pour lame crime,足見本片主創對史實人物與其題材的敬重。而主創,竟是在法國專拍馬賽片的社會派導演侯貝葛地基揚 Robert Guédiguian ,這片竟改拍歷史題材還拍到巴黎去?我這才發現他不只是馬賽導演更是亞美尼亞導演,因為他自己就是馬賽出生的亞美尼亞移民二代,歷年片單在最多的「馬賽社會片」之外第二多的就是「亞美尼亞」流離主題!而這個移民勞工反抗組織 FTP-MOI,本片就專談其中由亞美尼亞詩人領導的一支 23 人小隊。
本片這詩人主角名叫 Missak Manouchian,他領導的小組 Groupe Manouchian在整個 FTP-MOI架構下就是巴黎支部下的小分隊,但他們這小分隊戰力十足刺殺過很多維希官員與納粹軍官!本片拍攝焦點以他這小分隊為核心、其中特別聚焦的角色大概五六人。不過看到他的「詩人」身分配上這團的「刺殺」作為,觀眾可能首先都會感到令人驚訝的高反差,的確本片也就透過他的反差衝突來談談 FTP-MOI的「恐怖行動」取向:本來 Missak 加入組織前也有過其他反抗運動、那些和平式的反抗往往寫寫文章印印海報並不訴求戰鬥,但這次他被拱出來領導還要拿槍搞恐攻?
https://fr.web.img5.acsta.net/medias/nmedia/18/66/25/77/19134064.jpg
看來這畢竟還是侯貝葛地基揚片,仍然是在拍城市中在社會枷鎖與個人理想中掙扎求存的人們,雖然也有跳出他舒適圈拍些開槍爆頭與炸彈恐攻場景,但看慣動作片與驚悚片的就知他拍起來只是意思意思絕不是重點 XD 重點還是在於「我們為何殺戮」。電影開場,第一鏡聚焦唯一女性成員 Olga Bancic,她已是媽媽孩子還在嬰兒車就來參加反抗!只聽她與丈夫本還口口聲聲「我們革命是為了人性與愛」形影不離著 XD 被高層悍然拆散分屬兩隊還令她忿忿不平… 結果反抗走向恐攻化、引得德軍雷厲風行終於被破獲、臨死前才知看似非人的「拆散」其實是替你保留香火呀。
第二個聚焦最年輕的匈牙利猶太人 Thomas Elek,加入反抗時才 17 歲!因為他身為猶太人在德軍進來致法國反猶再不掩飾後,對日常霸凌已日積月累壓抑怨氣隨時要爆發,居然還未加入組織就已自製炸彈恐攻德軍派對夜!大家兀自好奇 You’re just a kid 爸媽會准你玩命嗎?殊不知爸媽其實心裏有數只是睜眼閉眼、因為好多人日常都受夠了早已暗暗期待有人伸張正義!只是什麼是「正義」呢?是丟個炸彈炸死軍官貴婦連侍者一起遭殃嗎?看不見臉的心安理得、看得見臉時就悚然一驚,當有天要去炸德軍玩女人的妓院時、眼看巴黎妓女大眼汪汪純情無辜炸得下去嗎?
https://fr.web.img6.acsta.net/medias/nmedia/18/66/25/77/19103795.jpg
第三個聚焦最世故激進的波蘭猶太人 Marcel Rayman,他童年從波蘭逃來自由開放的法國,怎知波蘭被迫跟著德國反猶後馬上又輪到法國?尤其 1942/07/16 巴黎「冬賽館事件」清除猶太人竟清到他父親、從此以獵殺德國軍官為務且槍槍爆頭都要行刑式復仇!每每看得小隊領導 Massik 都暗暗心驚。不過他一顆心既要復仇獵殺又要享受人生,居然白天還有另一個身分交了個女友、甚至熱衷體育活動是泳賽冠軍、組織要他割捨這一切他還堅不妥協!但事實證明「反抗」是條不歸路,好奇的女友遲早聞到蛛絲馬跡,你為了愛她保護她不讓她知道、她遲早心生怨懟將成為破口 (!)
最後,主角 Massik 這亞美尼亞詩人,他其實早經歷過土耳其的「亞美尼亞大屠殺」學過游擊與生存,反而更加珍惜和平可貴拒絕暴力,只是隨著蘇德開打鷹派抬頭共產國際也要求他們轉型戰鬥後,不得不在喊打喊殺的小輩催促下使出絕技,神出鬼沒一人可殺一整班德軍!只是德軍也是青年亦身不由己、更別說看似「通敵」的巴黎商家酒店與妓院哪個不是為了生活呢?在他心底深處還是更珍惜以筆為劍的「非暴力」反抗、一首首詩作更加嚮往歐洲與德國有一天四海一家,怎奈上有高層道德勸說下有小輩需我保護真是難說不、與其傷人性命累積罪疚更想沈溺妻子溫柔鄉…
https://fr.web.img6.acsta.net/medias/nmedia/18/66/25/77/19096089.jpg
這位不參與反抗卻一路支持的妻子,由上世代法國女神 Virginia Ledoyan 演出,雖沒多少具體行動但只要一個背影一個眼神、就是主角 Missak 掙扎心理的「良心」象徵!說到底,本片跟著主角的核心提問「該不該暴力反抗」能有個解嗎?總有人振振有詞「他殺一人我殺一人」、但結果往往只是激怒對方「你殺一人我殺十人」、反而死了更多法國人都算他們帳上越來越不得民心;亦有人堅持殺戮之餘「要堅守人性」而自留下私密角落、但在這角落的人情愛情已沒一個可全心付出,因為這條不歸路你一決定走下去、那若不是全心入魔就是撕裂兩半裡外不是人。
除了這些天人交戰外,暴力恐攻的巨觀影響也漸漸發酵:一切都從 1941/06「蘇德戰爭」開始、給了共產國際下令開戰的動機;但外籍勞工與猶太人開戰破壞,加劇反猶民氣迎來 1942/07「冬賽館事件」增加更多仇恨;組織開殺「以一換一」迎來了「以十換一」,更造成巴黎偏安市民人心惶惶,維希與納粹更樂得貼他們共產與猶太標籤作為政宣;最後真正殺到幾個大咖的德國將軍傷害納粹顏面與德國情感,他們終於放棄懷柔改雷厲風行責成維希斬草除根!納粹貼的最後一個政宣標籤就是片名 L'armée du crime「罪惡部隊」,臨刑回想這一遭難道不是名副其實嗎?
https://fr.web.img6.acsta.net/medias/nmedia/18/66/25/77/19079636.jpg
昨天我看的法國二戰迫害猶太片《巴黎圍城風暴》如果是黑白分明簡單清楚訴求擇善固執、那今天這部《罪惡部隊》就是善惡難分是非難辨只能且戰且走!這一趟「恐攻式反抗」動搖了對方多少實力、削弱了對方多少銳氣?那恐怕難說,反而殺死了多少非關決策的德國小兵、多少本來懷柔的德國軍官、多少其實無辜的巴黎小民、多少「以十換一」莫名冤死的法國囚徒?那一張張臉孔歷歷在目可擺脫不了「罪惡部隊」的惡名。只是也很弔詭地,本來法國平民對他們並不支持,但他們全被槍斃並被冠上「罪惡部隊」惡名後,反而這張惡名海報成了全民反抗意識新象徵。
https://h-france.net/fffh/wp-content/uploads/2013/04/affiche-rouge-f.jpg
當然啦,他們被槍斃時已是 1944/02,此時德國東線已漸漸敗退、英美登陸之說甚囂塵上、巴黎作為後方度假的派對城市對德軍面容心情也一清二楚,到這時候法國平民再來認同他們榮耀他們、還終於立志奮起要追隨他們,這轉變是否有點「看風向」的投機心理呢?很高興一部法國巴黎的二戰反抗電影是由侯貝葛地基揚來拍,雖然我覺得他也不是多優秀的大導 XD 但他向來很關心社會與人心,這部巴黎反抗片就像他其他馬賽社會片一般,總是有熱情人們要在社會現狀下追求理想、但理想追到一半又陷入社會期待和個人人格的交戰。推薦二戰巴黎佔領有興趣的觀眾欣賞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bIJgEJBGUU
—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94.140.8.219 (美國)
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movie/M.1660580528.A.BE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