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情報] 2022 第59屆金馬獎 入圍名單&入圍統計

最佳劇情片《咒》《哈勇家》《智齒》《白日青春》

2015年由愛爾蘭導演藍尼·亞伯漢森執導的英語電影,改編自紐約時報十大好書《房間》 (Room),故事講述一名遭囚禁七年的年輕媽媽,她與年僅五歲的兒子一起在不到五坪的 小房間裡生活。 電影用敘述環境的融入方式,逐漸讓觀眾了解「這對母子在這房間裡的互動」,從母親教 育的內容還有孩子奇怪的幻想世界做為開端,漸漸地一個奇怪男子與困住兩人的密碼鎖揭 開了故事的悲劇性。 從媽媽計畫要讓孩子逃脫開始,孩子的莫名憤怒與反感有些過於刻意,而母親在擔憂與急 躁的教育上是很真實的表演。活在房間裡的小孩不知道外面世界存在的廣闊,甚至無法分 辨電視機與自我幻想跟現實的差距。儘管厭惡要裝病裝死逃離,他用愛抵抗了不安全感成 功記住媽媽給予的指示。 驚險的裝死被綁架者載走後,也幸運的被丟下來,直到警方來臨。這段神乎其技的女警從 孩子給予的線索中抓人,有些機械神卻是漂亮的轉移了不必要的瑣碎辦案情節,至此,故 事開始轉折到無聊的家庭片段。 離開「房間」的孩子逐漸接觸了真實的世界,卻依然忘記不了當初所睡的那張床與空間, 媽媽的緊張與焦慮持續擴散在家庭之中,這裡電影已經不是在探討房間了,而是離開房間 後,被限制住的心。電影中特別還用媒體採訪的問題擊潰母親,來表現這個社會對受難者 的憐憫是多麼諷刺。母親崩潰到要自殺,最後小孩的感人台詞讓她知道好好活著才是最重 要的事情。 儘管故事架構在危險犯罪的黑暗開場,卻因為沒有拍攝綁架的畫面,選擇直接切入而導致 失去《戰慄遊戲》的逼迫感,這點我認為可惜,也會使得最重要的前幾分鐘不知所以然, 當然也沒有《蝴蝶春夢》的刺激緊繃。似乎想要藉由這種社會悲劇來刻劃母子的親情,特 別的是從小孩頭髮長短來建立真實世界與被鎖住的過去:片中孩子剪短頭髮,是因為頭髮 象徵力量,要給予媽媽力量。 失去強烈官能刺激的成分後,脫逃房間的片段也不存在刺激的燒腦設計,僅是意外的幸運 。因此可以知道,電影內想要探討的更多在於「家」、「教育」、「現在與過去」、「接 受與封閉」的心靈問題。可惜的是最後放手的決定性瞬間在於「跟房間說掰掰」,是稍嫌 平實且屬於沒有開展的沉悶。而為了彌補抓住人的衝突感,媽媽與小孩的情緒便過份誇大 到有點難理解的程度。 整體而言給人感覺是「欲教於悲」的思維瀰漫了每一處場景,於是破壞到故事本身直接的 衝撞能量,觀影性低。 但是通常觀影性低的電影都有著較為大刻度的解析性,我們可以從情節裡找出屬於自己理 解的意義,因此轉念一想,將「房間」作為「創傷」的符碼解釋,那麼,每個人都曾經被 自己的悲痛、不滿、失落、自卑化作一個無形的空間鎖住,於是對於真實世界的真實與虛 假開始有了崩壞性的疑惑:「什麼是善良?什麼是邪惡?」、「我該做個有用的人?還是 同流合汙,加入下賤的集體自我欺騙?」二元性的價值動搖,是在成長期必然遇見的難關 。 電影裡的孩子告訴母親:「房間有門,就不是房間了」,然而在媽媽問道需要關上門嗎, 卻回答:「不需要關門。」此刻象徵意涵爆炸而出,這實在是經典中的經典,房間有了門 就不是房間了,而這房間本來就是有門的,意味著,房間本身,其實不是個房間。從創傷 的角度來找答案,不也能夠套用嗎? 在《心靈的傷,身體會記住》這本書中曾接露,治療創傷的方法之一,是用想像力改變過 去的事實。有趣的是這個方法也是源自於小孩子,利用畫畫把悲劇裡的場景加上一些救援 ,使得過去的悲哀有了新的「門口」能夠走出來。 活在世界上的人們不也是住在房間中嗎? 有些人回到房間關起門來,逕自待在狹小的幻想中不願意接受「這世界難聽的謊言」。 有些人走出房間,抬起頭看看天空,明白世界的多彩與遼闊。 —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— 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61.220.255.143 (臺灣)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movie/M.1612295758.A.466.html

judas666 : 女主長的就是劇情片的臉 硬要演超英 惹人嫌 02/03 09:06
butmyass : 當初看滿感動的,母性及世故與無邪的對比令人動容 02/03 09:35